侨外教育专家消息,近日,小红书上一位上海妈妈给自己孩子制定的成长计划,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话题的深入讨论。根据这位妈妈的计划,孩子3岁就要自己看英文绘本、会背100首古诗,7岁钢琴要过8级、英语过KET,8岁看完西游记和论语原著,10岁要拿奥数一等奖……
这样的计划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,甚至让人感到丧心病狂。然而,这背后正是成千上万“鸡娃”家长的缩影,他们普遍地存在于中国的各个城市中。
也许有人对“鸡娃”这个词汇感到陌生,事实上,它在“家长圈”和育儿届早已蔚然成风。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“虎妈”“狼爸”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,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,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。这种持续给孩子打鸡血的行为,简单来说,就是“鸡娃”。
在“鸡娃”家长心中,孩子要考上好大学,就要考上好高中,要考上好高中,就要升入好初中,而为了进入好初中,必须在小学阶段就开始玩命学。于是,这环环相扣、容不得半点懈怠的育儿竞赛像一个快速旋转的漩涡,裹挟了无数家庭,让他们在“鸡娃”的道路上疲惫不堪又无法自拔。
事实上,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轻松快乐地成长呢?然而,在中国,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,以上海为例,调查显示,该市高中的录取比例约为70%,这意味着三成学生连高中毕业文凭都拿不到。在一些教育资源更差的地方,更是只有一半人能上高中,连中考都如此残酷,孩子不拼怎么能行呢?竞争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。
那些沉迷于“鸡娃”的家长,一般集中在“新中产一代”。他们大多都是通过中国教育制度下的考试改变人生环境的,因此,也迫切希望利用教育这个手段,为孩子成长的未来扫清障碍。他们绝非中庸之辈,因此,也更明白在中国阶层向上是非常困难的,但是向下却是非常容易的,强烈的危机感,让他们在这场教育竞争中不得不咬牙狂奔。
所以,在中国,对教育最焦虑的地方往往并不是那些教育资源特别缺乏的地方,反而是那些教育资源较好的一线城市。比如北京,比如上海,那里生活着更多精英,他们对孩子不进则退的焦虑更强,因此,也更容易成为宇宙“鸡娃”中心。
然而,“鸡娃”真的行之有效吗?真的能达到家长们的理想愿景吗?事实上,大人转移的焦虑,已让很多孩子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。近日出炉的《中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》显示,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4.6%,其中,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.2%,重度抑郁为7.4%。而随着年级的增长,抑郁的检出率也呈现上升趋势,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,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则接近4成。
对于长大以后的鸡娃们来说,这段经历似乎永远不会在人生轨迹中抹除。就在前不久,被无数鸡娃父母奉为“别人家孩子”的张一得因抑郁症自杀,年轻的生命在19岁戛然而止。他在父亲“鸡娃式”教育下3岁便学完了小学课程,5岁能用英文写物理学论文,6岁为外文物理老师和同学之间做专业词汇翻译,高中阶段获得三年全额奖学金,并以几乎满分的托福成绩考入美国埃默里大学。然而,年少时不快乐的成长经历,却让他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选择为人生划上灰色的句号。
家长们在“鸡娃”的同时,也不妨重新思考一下教育的价值——它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前途,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知识里汲取生活的智慧。这智慧,可以让他和谐地与世界、与家庭、与朋友、与自己相处;让他在一个晚霞满天的傍晚,在湖边散步时感到幸福;让他在书海遨游,发现世界的丰盛与有趣;让他怀抱对世界的热情,从而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。
相比中国教育,海外教育更回归教育的“初心”:它们往往更注重对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,更倾向于把孩子培养成感情丰富、能够表达真实自我的个人。这种不那么急功近利的教育,更容易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、快乐的童年,也更利于发掘他们身体里的潜能。与此同时,海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,分布也更加均衡、更加公平,保障了孩子无需在竞争的漩涡中“内卷”。
如果您也在为孩子的教育烦恼,不妨了解一下侨外出国的全龄段海外教育规划和职业规划,这将助力全方位解决孩子海外读书、就业等难题。想了解更多?快来咨询侨外出国教育专家吧!